新增1100余人!惠济区“薪火计划”让非遗技艺生生不息
2023-04-26 17:10:53 来源: 惠济区
关注河南热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核心的活态遗产,非遗传承要紧紧围绕人、依靠人、培养人、发展人。

2020年以来,惠济区紧紧抓住“人”这个核心,大力实施非遗传承人才“薪火计划”,健全非遗人才成长培养机制,通过深挖掘、广宣传、促创新、重培育,盘活本土非遗人才资源,发掘民间非遗文化能人,不断培育、壮大非遗传承人才队伍。

深挖掘


(相关资料图)

全面梳理非遗人才“一本账”

建立区级保护名录。惠济区每年深入各镇(街道)、村(社区)、协会(社团)等,走访传承艺人等相关人士,实地开展“非遗”普查、收集线索,全面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产环境及保护现状,并根据项目特点与传承艺人情况进行科学分类,建立区级保护名录81项。

建立非遗人才数据库。分类统计非遗人才队伍总人数、年龄、性别、学历、职称等结构,详细了解传承人生活状况和工作诉求。截至目前,全区共有代表性非遗传承人59人,非遗人才1600余人。

建立非遗工作室清单档案。厘清非遗工作室占地面积、空间规模、展品、工具、人员数量等信息,形成清单档案63个。通过梳理,区级保护名录、人才数据库和工作室清单档案有机构成了非遗人才“一本账”。

广宣传

积极拓展非遗名家“粉丝团”

开展非遗“四进”活动。组织非遗进学校、社区(村)、企业、机关单位,开展非遗展示展演,促进非遗活态传承、融入民众生活,非遗“四进”活动每年受益群众近5万人。

加强媒体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通过上电视、上网络、上活动、上节日等形式,近三年在中央、省、市、区四级媒体宣传300余次。黄河金沙泥茶具传承人张慧的事迹被《中国青年报》报道,张慧本人入选团中央新兴领域青年人才库。

促进非遗集中展示。组织优秀非遗项目剪纸、香道、传统编结、陶艺、面塑的传承人录制教学视频,以视频、图片等形式集中宣传展示惠济区优质非遗资源,在学习强国、市文化馆公众号、郑州音乐广播公众号等多个平台播放,让更多社会公众关注、了解生活中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

促创新

深入探索非遗破圈“动力源”

创新人才政策。出台惠济人才政策十条,对辖区内郑州市名家给予最高10万元培养经费。评选首届“惠济十佳英才”,非遗传承人王玲入选并获奖10万元。

拓宽产品市场。积极推动非遗项目与“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艺茂国际仓 、碧园悦喜酒店等合作,让更多优质非遗文创产品进景区、进酒店、进商圈、进城市书房,举办“惠济区非遗购物节”“惠济非遗美食年货节”,跨界融合、破圈发展,不断开拓非遗产品市场。

探索非遗“e”+。通过非遗购物节与“惠济区文旅云平台”的合作,引导非遗“触电”探索,走进大众生活。指导非遗产品在淘宝、抖音、快手等平台销售,不断满足年轻群体追求新颖、个性的消费需求,既为非遗注入了新时代印记,又获得消费者广泛认可。

重培育

助力传递非遗文化“接力棒”

举办公益培训。做好非遗作品的创作创新和展示展演,每年举办三期“惠声惠色”公益培训,培训课程由非遗传承人亲自授课,并定期举办非遗人才作品展。培训规模逐年递增,2022年培训非遗人才200余人。

规范队伍管理。对区级“非遗”传承人的申报、省市级传承人的推荐等工作进行了规范,明确非遗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对“非遗”活动开展给予场地、资金支持。截至目前,惠济区已成功申报省级项目传承人4人,市级项目传承人15人,郑州市民办非遗展馆6家,惠济区级研学基地18个。

深化“校企合作”。与大学联合建立非遗传习基地,定期举办现场教学,培养青年非遗人才,有效激发非遗新活力。支持黄河澄泥砚传承人王玲与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郑州师范学院等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并开设黄河金沙泥艺术专业,在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面向聋人开展“无声世界让陶艺更精彩”培训活动,先后培训聋哑大学生1000余名,有效解决听障人士就业困难问题。

融入乡村振兴。借助乡村文化振兴契机,积极整合各种资源,为非遗人才搭建展示交流平台,激活非遗文化传承,壮大非遗人才队伍。惠济区为惠济桥民间舞狮团争取各种展演机会,舞狮团成员均为农民,每年能参加300多场表演,随着表演机会的增多,团队成员也增加到80余人。

非遗文化,薪火相传。惠济区实施非遗传承人才“薪火计划”以来,共挖掘非遗线索30余条,申报非遗项目8个,非遗人才队伍新增1100余人,增长率200%,为非遗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责任编辑:hN_2627
    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