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渗水”就能变绿洲 郑州人在腾格里沙漠搞实验,他想让沙漠变良田
2023-07-31 17:20:08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关注河南热线

盛夏时节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区几十公里的腾格里沙漠,满眼黄沙无边无际,离开公路走进沙漠,约十分钟后,一片绿洲出现在人们的眼前,绿洲外围是一人多高的玉米,正在生机勃勃地抽穗开花,再往里走是一大片西瓜地,硕大的西瓜散布翠绿的瓜田,向来访的人们秀着自己的个头。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赵梁军对实验田里结出的30多斤的西瓜赞不绝口。

这是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常年高温少雨、风势强烈,这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让人感觉不够现实。


(资料图片)

实验田的四周都是沙漠,一片绿洲让沙漠变了模样。

这片沙漠绿洲的创造者,是在郑州出生成长的郑州人王福州,虽然对沙漠也很有陌生,但是他却掌握着“防渗水”的先进技术,沙漠的最大问题是沙子存不住水,沙漠地区本身降水就少,有一点降水又快速渗到地下,这是植物无法生长的根本原因之一,只要让沙漠“不渗水”,就能让它变绿洲。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赵梁军在察看茄子的长势。

王福州的河南郑赛修护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解决建筑渗漏难题的企业,公司拥有20多项国家专利技术,创造性地解决了建筑渗漏和混凝土防护等工程领域大量难题,独特的冗余内防水技术、土壤成岩技术等,在防水行业、屋顶绿化等方面处于领先水平。

滴灌和喷溉适合不同的植物,这是正在为实验牧草浇水的喷灌头。

在防水保水领域获得成功后,王福州把目光盯在了沙漠治理上,他认为自己的技术在此领域大有可为:第一,沙漠治理与水有关,要锁住水,不让水流失,种子才能有生长的可能;第二,与土壤有关,郑赛的土囊成岩技术,即能够让土壤透气还不能渗水,保住农墒、农作物才能保证丰收……运用场景虽然不同,但大道至简,本质相同。在底层逻辑相通的前提下,沙漠种植是一片待开发的蓝海,他觉得,可以试试。

实验基地的工作人员对实验田周边的沙漠进行观测。

经过准备,今年4月1日,占地20亩的“郑赛腾格里沙漠试验基地”开始建设。打铁柱、拉铁丝、安装防风防沙网、改良土壤、种植农作物……在沙漠风沙的“洗礼”中,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如今已经初见成效。实验田种植的西瓜、玉米、西红柿、茄子等多种作物获得成功。由于沙漠里日照充足,作物生长迅速,如今这片沙漠中的绿洲已结满果实。

一边是绿意盎然的实验田,一边是满目苍凉的沙漠。

在沙漠试验基地现场,一处深近1米多的探坑处,工作人员展示了“沙漠变农田”的秘密:沙地被分为3层,下层为10多厘米厚、透气但透水率大大降低的保水减渗层,上50多厘米为原沙层,再上面有30多厘米的营养层,“农作物生长用水以土壤内‘锁’的天然降水为主,人工补水作为辅助,实验田滴灌的水用量比同地区农业滴灌技术节省70%。”基地负责人雍红波介绍说。

实验基地旁的实验水塘。

基地里,翩翩飞舞的蜻蜓、蝴蝶和包菜上出现的虫眼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蜻蜓喜欢生活在有水的地方,蝴蝶及包菜的虫眼说明这里有鳞翅目昆虫,这些昆虫的出现说明基地发展种植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改变,昆虫愿意来生活繁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赵梁军评价说。

实验基地的工作人员在采摘成熟的西瓜

据测算,一亩沙漠的改造成本两万元左右,改造效果可以保持25年左右,平摊到每一年的改良成本并不高。”对于郑赛综合治沙技术的应用前景,王福州充满信心,“我们希望通过郑赛技术的推广,在沙漠上再造3亿亩良田,为地球家园增加更多的绿色。”

实验田的四周都是沙漠,一片绿洲让沙漠变了模样。

2022年12月22日,《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正式印发实施,力争到2030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86亿亩,全国67%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防沙治沙取得决定性进展。现在,实验基地的西瓜已经成熟,西红柿、茄子都已挂果,沙枣林下各种野生植物生长旺盛,沙漠中20多亩的绿色告诉大家,实验获得初步成功,郑州人正在给沙漠治理寻找一个全新的方案。

实验基地的西瓜田。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马健 文/图

责任编辑:hN_3127
    独家